语文教学设计 | ||||||
教师 姓名 | 李颖 | 授课 时间 | 2016.12 | 课时 | 1课时 | 二次备课内容 |
课题 名称 | 南州六月荔枝丹 | 课型 | 自主学习型 |
| ||
教材 分析 |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阅读与欣赏里的内容。它是现代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使之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文艺性,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这篇科学小品在整个单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
教学 目标 |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 |||||
教学 要求 | 能根据招聘信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成功的求职信和求职简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 | |||||
教学 重点 | (1).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
难点 分析 | 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准确性。 | |||||
学生 分析 | 职业中学二年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学习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他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欠缺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又需要做事严谨、认真的从业人员。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资助分析问题,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 | |||||
教学设计思路 | 综合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直观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智慧教室软件,使用配套教学课件的案例、演示。 | |||||
教学 资源 | PPT教学课件 | |||||
教学 安排 | 40分钟,第二课时 | |||||
教学 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实物(荔枝)引入课题 1 介绍荔枝 2 揭题并释题 (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这句诗所包含的意思。 讨论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 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 (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3、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初中学过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二 新课学习 (一)检查预习 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如:整体——局部 上——下 外——内 远——近 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 简单——复杂 特征——功用 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表、作引用、摹状貌。 ③科学小品知识 ⑴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④读准下列字词 褐(hè)色 红缯(zēng) 醴(lǐ)酪(lào) 绛(jiàng) 贮(zhù)藏 宠(chǒng)幸 妃(fēi) 瓤(ráng) 囊(náng) 襄(xiāng) 粤(yuè) 阙(què) 啖(dàn) 蘖(niè) 龟(jūn)裂 (二)师生共同学习 1 出示荔枝各种镜头 2 课文解析 在已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默看课文,讨论,并在课文划符号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知识? 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生产 (2)每个方面介绍了哪些具体内容? 荔枝的生态特征 ①.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②.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③.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④.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⑤.壳膜:白色 ⑥.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⑦.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⑧.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⑨.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荔枝的生产 ⑩.产地:中国南部 ⑪.书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⑫. 荔枝习性及生长北限: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⑬、提出荔枝生产的建议和期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3)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质疑,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特征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三)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写作特点: 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 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 课堂练习 学生快速读课文,(分组讨论,请同学回答) 1、找出本文主要说明方法的句子。(勾画在书上) 2、通过典型例子,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1)、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列数字,那么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2)、龟裂片、缝合线、假种皮(作诠释,科学、准确) 3)、古籍、史料、谚语,白居易、徐渤、杜牧、苏轼等人的诗文。(引用,确凿可信、文笔活泼 有韵味) 4)、荔枝壳表面……好像龟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飞焰”、“红云”、“荷瓣”、“桃花”(打比方,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本文的说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三、小结 归纳阅读说明文的要求 一是抓住事物特征 二是把握说明顺序 三是理解说明方法 四是感受语言魅力 四、作业练习: (1)欣赏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回答:诗歌里讲了什么故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介绍一种你熟悉并喜爱的水果《西红柿》 | |||||
板书 设计 | ||||||
教学后记: 本课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地锻炼归纳表达能力。但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说明文,觉得乏味,这方面还有待改善。而在指导朗读与记笔记环节中,我总是过于心急,希望在本节课中有所调整,使学生的读与写和谐统一。
| ||||||
1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