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张明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第二课《游褒禅山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如何对本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游褒禅山记》是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佳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学习本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单元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3、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学科和文言文教学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②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③掌握词类活用。
④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4.教学难点
①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②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做到“授之以渔”,是我上课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才能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①启发点拨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并带着问题去读。同时通过讨论和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串讲法,疏通文言文的文意。
③分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疑难点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④多媒体演示法。借助图片、音乐等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便营造一种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⑤板书辅助法。
2、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我将采用这样的学法:
①自学法。运用参考书等资料对王安石其人及作品、创作背景等做一定了解,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②通过对朗读的强调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反复诵读的意识,培养语感。
③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我将这样导入:
首先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第二环节:预习检查
请学生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或者疑问。
3、第三环节:新课研习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知人论世”在文学类作品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对作者王安石生活背景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同时,学生在接受课件基本背景介绍的时候,才可以检查自己在预习中的不足的地方,得到及时的反馈性指导和补充。
第二步:阅读文章,疏通文意。可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诵,也可老师逐字逐句指导朗诵,解决生字难字,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学生对诗歌已经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完成对文言词汇的掌握。(具体文言词汇略)
第三步:由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通过边朗读边思考的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思考主动性,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⑤文章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第四步:课文详析(解决教学难点)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C、诵读第三段: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D、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E、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4、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5、第五环节:作业安排
(1)对全文进行反复朗读已至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五.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我今天说课《游褒禅山记》就全部结束了,如有不妥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