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设计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汽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汽修专业)

2018年06月16日 11:03:53 访问量:253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运用与维修组

2017年3月

目  录

引  言

1.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1.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状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2.1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2.2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3.1基本思路

3.2改革目标

4.办学模式的改革

4.1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4.2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5.课程模式改革

5.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5.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5.3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6.教学模式改革

6.1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6.2教学手段与方法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7.1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7.2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8.教师队伍建设

8.1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8.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8.3骨干教师的培养

8.4双师型教师培养

8.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  言

为了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1.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市级示范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2012年成立“汽修教研汽修教研现共有1个专业,3个年级,在校300多人。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1.1.1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800多人,目前在校生共300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10%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5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80%。近两年在参加的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30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1.1.2师资情况

师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学校很是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让老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培训,并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具备培训经验的技能人才到校任教。教研组现有汽车专业教师15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4人,具有本科学历13人,硕士2人,均具备技师(或工程师)技能等级,

1.1.3实训室情况

校内初步建有汽车整车检测与维护实训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金、汽车喷涂实训室8个实训教室。实训室基本能实现所有实习课程的教学需求,且我校汽修实训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开发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现已与上海大众、比亚迪、北京福田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学校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开发、校企双向技术交流与协作、短期培训等提供的一定的保障,并为今后深入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1.1.4课程建设

现阶段,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大力开展教研教改,积极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在部分课程的教学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深入教改打下了基础。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所国办职业学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等方面紧跟省内同类学校。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省内部分学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职业教育要紧密依托企业,要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其所需的人才,仅仅凭借学校的力量与资源是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本专业在汽车维修服务领域校企合作活动开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在校企深度、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方面上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企业没有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来。

1.2.2没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没有完全形成适应汽车维修服务类企业与学生共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上,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只强调专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不够; 对培养规格的定位不准,脱离岗位群,与岗位需求错位。课程体系未完全打破学科化体系。未建立系统的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活动为导向的“工作化”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

1.2.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提升

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企业兼职教师较少,师资队伍结构不太科学。教师在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多年延续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限制教学改革的活力;教学方法单一,手段简陋。

1.2.4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匹配度不够

教材为本的观念长存,缺少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教学资源,经常出现程设置与资源配置因果关系错位:经常出现会“什么教什么、有什么练什么”的情况。

1.2.5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

在校期间学生基本以课堂学习为主,而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再现企业实践生产情景。简单的2+1或“2.5+0.5模式其实就是2年(2.5年)完全的学校教育,再加上最后1年(0.5年)的顶岗实习,没有体现实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1.2.6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评价手段单一,采用终结性考试居多,过程化考核力度不够,缺乏第三方评价体系。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2.1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由于绵阳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有的汽车制造企业川汽野马华晨宝马等汽车制造企业近几年均持续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汽车制造业属于大批量生产,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其生产特点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两家汽车制造企业为周边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如何与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接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人购置轿车比例已经超过80%,成为汽车消费的主体。因此,相应的汽车4S服务技术的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目前较为主流的汽车品牌发展规模来看,比亚迪、吉利、东风日产、上海通用别克、广汽本田、北京现、上海大众、汽大众、奥迪、宝马、奔驰等国内外各品牌厂家均在地区设有4S店,且规模每年呈扩张趋势,对维修人员需求在不断增加。

2.2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有一二类企业30多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国营、集体、股份制、私营、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的汽车维修企业在共同发展,4S店、特约维修服务站、综合维修厂、快修连锁店、专项维修店等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各展其长,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品种多样,分布广泛,服务方便,能够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汽车维修市场体系。

通过调研得知,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和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和普及,汽车产品及其维修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工作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注重数量向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转变,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在汽车维修生产过程中独当一面解决技术、质量、业务等问题的人才是当前最为紧缺的人才。同时汽车进入家庭也使汽车用户对汽车维修人员的服务质量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维修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现象近年来日益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了汽车维修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因此,汽车维修专业中高级技能等级层次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3.1基本思路

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目标,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办学模式改革,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创新教育内容,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并探索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通过各种培训和人才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评价模式改革研究,建立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本次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3.2改革目标

3.2.1总体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办学方向,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服务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探索人才培训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综合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渭南乃陕西地区一流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3.3.2具体目标

(1)建成的特色专业及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部署,深化与区域内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力度,带动相关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建成地方产业特色浓、社会服务能力强、在省内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并完善 “工学结合-技能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体现职业岗位(群)要求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两年时间,建设2门左右核心优质专业课程;重点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建设与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相配套的重点教材2本;建成汽车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库。

(3)优化师资结构,打造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技术服务机制,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修订和完善激励政策,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专家顾问和兼职教师,逐步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深化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良好环境,在两年的建设中,完成专业1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派2名左右骨干教师外出(含海外考察)进行短期培训进修。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少于4人次。

(4)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围绕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完成对汽车教室设备采购、环境建设。

(5)创新并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套既能满足“多样性”的柔性化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又能切实保证良好运行秩序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推进教学信息化运行与管理系统建设,升级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适应新的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施运作之间的目标达成度评价为主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形成能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评价的监控体系,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的监控体系。

(6)创新办学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由企业和学校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或完善校企合作联席会制度,培养方案开发制度、师资共建制度和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校企合作基本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深度共享,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建成配套组织机构,初步实现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共同开展技术项目研发。

4.办学模式的改革

4.1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学校“工学结合-技能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全新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4.2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4.2.1组织机构

为做好本专业人才模式改革工作,汽车维修项目小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1)组长:熊元武

全面负责子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与评价。

(2)组员:方全双、韩仕军、刘明均、罗俊、唐维贵、王禄春、杨志

负责具体的实施,包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讨与试点实施等。

4.2.2办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图1  办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内容与流程流程图

5.课程模式改革

5.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职教水平和市场需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践课等学科型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分解、整合,以岗位调研报告、职业能力分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与周边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开展合作,以企业维修服务项目为载体,从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出发,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行动体系课程结构;按照“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完成课程开发,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开发并完成基于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高标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去,既要进行维修技能训练,也要强调职业素质训导。

5.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责和岗位职业能力,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将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组,构建基于汽车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图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5.3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为使学习考核和评价标准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确定了将学生能否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从而顺利就业作为学习合格的标准。在考核方式上,逐步从考核学生“学到了什么”,转变为考核学生“会做了什么”,以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以所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作为学习成绩等级评价的依据,并将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表现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建议采用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3  多元化考核模式

6.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本方案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采取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公共必修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仍保持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核心专业能力课程采取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并采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习情境化教学方式。

6.1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根据本专业以汽车维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采取小组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作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针对需要小组配合的作业内容,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小组教学、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等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协作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目标。

6.2教学手段与方法

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性强的职业特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均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既可以最大程度贴近工作环境,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其他相关课程,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图4  “一体化”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7.1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按“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的方式和理念,为实现: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统一、行动与情感的统一、认知发展与职业成长的统一,将课程内容整合为针对职业工作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它来源于企业实践,但不仅仅针对具体岗位,而是着眼于人在一个职业中的能力和生涯发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完成一个工艺步骤,而是能够对某一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自行搜集资料、学习方法等并最终解决问题。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将以汽车维护作为重点建设教室,将包含:信息检索区、工具材料区、教学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实训区5部分。教学讨论区按多媒体教学标准建设,设置电脑、书籍等多种学习资料查询途径,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然后以汽车维护教室为模板,带动其他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室的建设。

7.2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为保障本方案的实施,专业校内实训教室的建筑面积应具足够保障,并尽可能按发动机、底盘、电气、整车维护检测等项目分成若干实训室。按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传统的实训室进行调整、改造,建设对应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任务的一体化教室,完成一体化教室的设备采购。

8.教师队伍建设

8.1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职业教育教师资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应该是在积累相关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使教师既具备相关专业科学和职业工作过程知识,又具有相关教育科学,职业教育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所以必须对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述的四个方面能力的培训学习,通过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校际交流活动、聘请行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研讨等形式,打造一支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双师”结构合理的汽车维修教学团队。

8.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1名,通过一段时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技术的学习,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等培训机构的培训,使其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领军”作用,指导和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完成专业建设各项工作。

细化考核标准,完善专业带头人的聘任、考核制度。使专业带头人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规划能力,从而带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

8.3骨干教师的培养

选拔和培养2名以上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等级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必须在行业企业每年参加企业实践,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教研工作,撰写并发表专业论文,参与完成校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并通过派往国外及国内一段时间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学习,提高其职业能力与素养,丰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经验,使其具有较高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成为课程负责人。

细化考核标准,完善骨干教师聘任制度。使本专业骨干教师具有现代的职业教育观念、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成为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生力军。

8.4双师型教师培养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方向,以汽车电器维修、汽车发动机与底盘维修2个方向开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在企业进行下厂实习锻炼。通过政策支持、定期组织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企业锻炼、国内外进修、校际交流活动、聘请行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组织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研讨等形式,打造一支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双师”结构合理的汽车维修教学团队。

8.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兼职教师团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严格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细化考核标准,从企业一线共聘用实践经验丰富、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自动化行业能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优秀的新兼职教师,淘汰不合格教师。建立专、兼职教师专业交流制度,兼职教师应定期参加教研组活动、专业座谈会,企业实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动态管理、紧密合作的兼职教师队伍。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将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与保障,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要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由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可前往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实现就业,专业教师可前往企业实践锻炼。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学校专家顾问或兼职教师,教师也可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服务。同时,企业可对学校教学做多元化评价,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总之,校企合作应是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的。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提升专业综合实力

以“软件”建设为重点,将课程改革放在首位,通过建设全面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以试点专业一体化课改为契机,建立规范的课程开发体系,带动整个专业群的一体化课改力度,并为学校教改提供借鉴,成为渭南地区中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引领学校。

(2)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共同培训等模式的开展,促进校企联系,在汽车行业中推广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有利于促进校中企、企中校、校企联合等合作机制的建立。

(3)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提供大量的技能人才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工学一体课程体系,能为企业人员、社会人员、在校学生提供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的专业培训,培养符合企业岗位的技能人才,满足汽车行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组

2017年3月

编辑:皮寿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汽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青山路2号
管理员 董祥坤 13990156940 QQ 1293334743 邮箱 1293334743@qq.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